第456章 国力大增(2 / 2)

然后,安东地区就能为朝廷提供大量赋税,粗粗一算,税收将超过河北道、关中道、江南道地区,仅次于河北道。

有了这笔新增税收,李治实行军制改革的压力就更小了,无论从军力、财力来看,都将极大的增强大唐国力。

这一点连吐蕃都比不上。

大唐收复吐蕃也有五六年了,然而吐蕃目前每年提供的税收,连岭南道都比不上。

百济和倭国地区更不用提。

倭国只能当做金银矿场,税收就不指望了。

百济土地贫瘠,虽设了十几州,将来能提供的税收,大约也就和三个上州差不多,不到高句丽的十分之一。

至于漠北,那里的牧民养活自己都难,根本没能力缴纳税收,只能提供少许牛羊。

有时候冬天太冷,还需朝廷赈济,另外还要派兵驻守,除了能开采些石炭外,称得上入不敷出。

这样一对比,才知打下高句丽的好处!

随着高句丽逐渐稳定,朝廷军队也开始慢慢撤出高句丽,只留下三万唐军,两万高句丽军驻守。

撤出高句丽的军队,按理来说,一部分该回到折冲府。

然而李治却直接让他们和羽林卫一起返回长安。

李治的意思大臣们也都明白。

这帮经历过高句丽大战的唐军精锐,已成为皇帝下一批军事改革的目标,他们都将编入羽林卫,成为募兵。

经过两次兵制调整,转化为羽林卫的府兵,已有八万之众。

其中有三万分别驻扎倭国和百济,另外三万参与了高句丽灭国之战。

长安城禁苑内,还有两万驻守。

这次返回长安的军队,一共有十二万左右,三万羽林卫,六万府兵。

另外三万,便是高句丽的三万具装骑兵,这支军队将由高侃这个渤海出身的将领负责统帅。

经过吐蕃之战,李治也很清楚大食军队的特点,优点是数量多,悍不畏死。

到时打硬仗的时候,利用重骑兵冲锋,大食军队再不怕死,也挡不住钢铁洪流!

李治准备将这十二万大唐锐士,全部转化为新的羽林卫,由薛仁贵负责训练。

这也将成为大唐第一支远征军,将来便能随时增援安西,甚至进军中亚,与大食人争夺中亚的控制权。

这天下午,李治又在神龙殿召开了一场军事集议,三品以上武将才能参加。

自消灭吐蕃之后,大唐的国策便是消灭高句丽。

如今这个战略已经完成,大唐自然又要制定新的战略。

这次的战略和之前不同,不再是扩充疆域,而是与大食人争夺西域的控制权,阻止大食人东扩,同时将大唐的影响力西扩。

以大唐军力作为保证,向西边发展贸易,将大唐生产的丝绸、茶叶、瓷器等商品,卖到每一个国家。

如此才能让百姓富足。

群臣虽然没有插嘴,但心中都暗自纳闷,不明白圣人为何如此看重大食人。

在他们心中,大食只比吐蕃强上一些,因为大食军队攻打吐蕃时,也并未占到什么便宜。

以大唐如今的实力,要想消灭大食,只有一个难题,那就是太远了。

李治并不与众人解释,在说明大的战略时,也制定了两个小战略,也就是针对吐谷浑和南诏。

对付吐谷浑,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。

让他们闹,等羌人受不了时,向大唐请求,再一举消灭吐谷浑,纳入大唐,划为正州。

南诏则更简单,只需阻止他们统一就行了,至于将来的计划,以后再说。

李治将战略说完后,便让众人退下,只留下薛仁贵和李勣。

他们两人是如今军中新老两辈的领头人物。

李治可以不对其他人解释大食的重要性,但必须对他们说明,以免两人做出错误判断。

神龙殿作为大唐君臣讨论军政的重要场所,殿内一直都挂着敌国的详细地图。

以前挂着的是吐蕃和高句丽地图,如今则换成了另一幅陌生的地图。

“李卿,薛卿,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舆图吗”李治问。

李勣凝视片刻,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大唐的位置,倒是中间有一个极大的国家,几乎有大唐六成大小,不由心中一动。

“陛下,这莫非是大食舆图”

李治点头道:“不错,这正是大食舆图。大食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人口,都远在吐蕃之上,接近我大唐。更重要的一点是,他们是宗教立国,每一个教徒,都能成为战士。”

薛仁贵和李勣听了后,对视一眼,都没有做声。

大食毕竟离的太远,两人了解都不多,很难有直观印象。

吐蕃之战时,也只有苏定方部与大食人打过一仗,薛仁贵并未与大食人交手。

李治也瞧出两人想法,朝王伏胜看了一眼:“让他们进来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