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6章 国力大增(1 / 2)

第456章国力大增

刘仁轨担任安东都护之后,出了十二条抚民之政。

有些地方受战争影响较大,百姓们难以过冬。

他又向李治请旨,从营州调粮,赈济百姓,发放粮种,还派出军队,帮助地方百姓,赶在入冬之前,种下麦种。

在他善加治理下,高句丽子民也都开始安心的过活,不再抗拒登籍户册,成为新唐人。

那些心怀不轨、图谋复辟高句丽的扶余人,也无法聚拢民心,发起几次叛乱,都无法得到太多人响应,很快都被高侃带兵剿灭。

安东都护府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着,与此同时,打下高句丽的好处,也逐渐显露出来。

工部已经调集大量人手,前往长白山、白头山地区,采集高句丽的三处大铁矿。

大唐地域辽阔,虽然也有很多铁矿,打下漠北之后,又增矿场。

然而这些地方的铁矿纯度,都远不及高句丽的铁矿纯度,冶炼难度更大,铁矿质量也稍逊一筹。

纵观整个亚洲,高句丽东北地区的铁矿,都属于最优质的上等铁矿。

高句丽冶炼技术颇不如大唐,然而其打造的军械铠甲,并不逊色于大唐分毫。

究其原因,正是因为高句丽掌握着白头山那片最优质的铁矿区域,方能与中原王朝抗衡多年。

总的来说,高句丽能延续六百多年的国祚,有三样得天独厚的优势。

其中两样,便是白头山铁矿、和黑土地,最后一样,则是高句丽独特的半农耕、半游牧政治体制。

只要半只脚踏入农耕社会,人口就会迅速提高,国力也会不断积累,半游牧的作风,也会让他们不缺马匹,拥有强大的战斗力。

高句丽其实跟后世的辽国很像。

两者都是从辽东发家,以白头山铁矿和黑土地为根基,形成半农耕、半游牧的二元体制。

唯一的区别是辽国面对的是宋,高句丽面对的是唐。

高句丽战力绝对不弱,士兵达到三四成左右的披甲率,战马数量比吐蕃更多。

只因李治攻打高句丽之前,高句丽已经被唐太宗打怕了,锐气尽失。

高句丽士兵面对大唐士兵时,心理上就矮了一截,很难发挥出全部战力,这才被大唐消灭。

若是撇开心理因素,也不考虑将帅影响,单从军队战力来看,高句丽的战力还在吐蕃之上,让他们跟吐蕃打仗的话,吐蕃未必能占到便宜。

就比如高句丽大名鼎鼎的具装骑兵,这是一支重甲骑兵,不仅士兵全身披甲,连战马也都披着战甲。

大唐也有重装骑兵,不过数量不多,加起来也只有三万多,而且是分散配置,每支三千人的军队中,也只有三百左右。

大唐的重装骑兵脱胎于李世民的玄甲兵,曾经也是一个整编军,单独兵种,专门用来打硬仗。

三千骑兵,就能冲破十万大军的阵型。

后来随着大唐统一天下,需要打得战争更灵活,对付的主要敌人也是游牧民族。

你用重甲冲锋,他们就用轻骑迂回包抄,起不到太大作用。

故而唐军逐渐取消了重骑兵种,将其分散到各支折冲府中。

高句丽的具装骑兵就不同,加起来也有三万,单独成编制,一共六营,每营五千。

这支骑兵原本就是为了对付大唐。

只可惜当初唐太宗攻打高句丽时,具装骑兵输给了大唐轻骑。

高句丽人被打得没了自信心,不敢再跟大唐打野战,只能龟缩城中。

随着安市城被打下,这支王牌骑兵也都被调回平壤驻守。

最终连发挥的机会都没有,就随着高句丽上层的投降,无奈成了降兵。

李勣入驻平壤后,检阅过高句丽的军队,最后得出一个结论。

高句丽其他军队,可以大部分裁撤,但这支具装骑兵必须保留,因为养成这样一支重甲骑兵很不容易。

李治便是听从了李勣的建议,将三十多万高句丽军队,裁撤大半,只保留五万,其中三万便是具装骑兵。

除铁矿和军队外,剩下的收获便是黑土地。

经过这次战争,高句丽子民死了不少、迁移不少,故而刘仁轨从河北迁调了大量唐人,前往高句丽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。

这两处平原,便是高句丽最大的黑土地分布区域。

高句丽虽然也是半农耕社会,但种地水平比不上中原百姓,这片土地让唐人耕种,才能更大的发挥价值。

刘仁轨迁调的条件也极为优厚,凡是前往辽东的百姓,可以优先分得最肥沃的黑土良田八十亩。

另外,官府还帮忙安排住所,又因为高句丽刚刚经历战乱,李治下旨免税三年。

换句话说,只要迁调到高句丽,就能享受三年免税。

河北百姓也不傻,高句丽地区有肥沃土地的事情,他们也听往来商旅说过,都很羡慕其亩产。

再者,这跟去庭州开荒不同,只要一迁调过去,就能立刻分田,立刻种粮。

况且,刘仁轨在河北名声极佳,被百姓们尊称为“安东相公”。

那些地处河北土地贫瘠地区的百姓,便都积极响应了迁徙政策。

根据刘仁轨给李治上的奏章分析,高句丽实行三年免税之后,便能恢复元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