牡丹花下鬼刘骜(22)
【前面说过,西汉是帝制王朝里,第一个历时较长的王朝,所以它是第一个对帝制进行不断试错的王朝。比较幸运的是,从开国皇帝刘邦开始,刘家的皇帝在私生活上,都玩的挺花,但是在政治这种大事上,不怎么含糊。刘家出皇帝苗子的运气,也是很不错的,不仅有文治不错的文景二帝,在位时出现了帝制时代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;也有武功卓着的汉武帝,将皇权的集中,达到了第一个高峰。相对于别朝来说,西汉前期和中期,特别拉胯的皇帝没有,大多在及格线上,偶尔还有出类拔萃的皇帝。皇帝稳得住,国家就稳得住,国家稳住了,社会安宁了,自然就会发展。】
刘彻提着一颗心,听到天幕说的话是,有些愣住了,竟然没骂他?甚至还夸了他?不过,确实骂了刘家皇帝,说他们私生活玩的花,但是这种群攻,对刘彻来说不痛不痒。他们老刘家玩的花,从高祖皇帝就开始了,或许这就是天幕说的,基因?
天幕没点着他的名,直接把他单独拉出来骂,是不是算逃过了一劫?
刘彻心底稍稍放松了的同时,却没有完全松口气,毕竟天幕骂起人来时,真的是随心所欲啊,不知道下一句会不会就创到你。
朱元璋见天幕没有骂刘邦,也没有骂刘彻,还挺失望的,道:“私生活……私生活玩的花,就不该骂吗?汉朝皇帝私生活闹出了多少事?影响了多少前朝的事?”
几乎每代汉朝皇帝的后宫,都能闹出一些事来,也算是让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们,看了不少热闹。
朱棣知道自家老爹是心理不平衡了,相对来说,明朝皇帝在后宫之类的事儿上,比汉朝皇帝们可老实许多。
可人家天幕本来就讲评的是皇帝和皇家嘛,“社稷为重君为轻”是一直贯穿始终的理念。
朱棣还在想要如何安抚朱元璋,就听到天幕继续了:
【不过以我个人观点看,刘家前期皇帝苗子都不算差,皇位坐得稳,哪怕没有前人以身试险,给他们试出什么就业指导工作指南来,也能将国家治理的不错,除了因为历史趋势是,在动乱了几百年后,百姓渴望安宁的生活以外,和刘家皇族内部的竞争方式,也分不开关系。】
【作为一个帝制时代的这种新地图的先锋玩家,汉朝对于皇族内部的斗争,如太后把持朝政、外戚窃权、母凭子贵之类的玩法,还比较生疏。这样一来,皇权斗争就不仅仅是在前朝,还存在于皇室生活的方方面面,所以就会有各种大反转出现,比如汉文帝刘恒,在吕雉把持前朝后宫时期,毫无竞争力,但吕氏一倒,他立马就上去了。这是因为他经历过、看过那些风暴,经过这样的打磨,心智便非一般人可比了。还有汉宣帝刘询,因为爷爷刘据的事,经历过人生的逆转,该吃的不该吃的苦都吃过了,所以坐上皇位后,也能明白责任和重担。当然,刘彻是个天生的,小小年纪就懂得靠着哄好姑姑而为自己争取筹码,他不当皇帝,老天都看不过眼。类似刘彻这种,还有唐太宗李世民,明太宗朱棣。】
刘彻呃了一声,一时之间,不知道天幕是在夸自己,还是损自己。唐太宗李世民他记得很清楚,是被天幕赞为“天选帝王”的人,虽然被和这样的人相提并论,可刘彻总觉得,“小小年纪就知道讨好姑姑争取筹码”什么的,说法有点怪怪的,难道说他从小就心眼子多,人精子吗?
刘彻当然很清楚自己做过什么,对馆陶公主和陈阿娇,他记忆中虽已觉得遥远,但那些发生过的事也没忘。要不是听到天幕提起,他也许久没想起她们了。
不过刘彻也没在这种事上纠结太久,注意力很快就转移到了天幕的核心论点:皇室内部竞争方式。
刘彻听过别的王朝的事,感觉各朝有各朝的问题毛病,但大多王朝没有像自家一样,太后和外戚擅权那么频繁且严重的。
大概真的是大汉给后世的各朝趟了雷,所以各朝在这方面防范比较深?
在刘彻之前,有过吕氏专权,他自己经历了窦太后掌权的后期,再加上这次王政君和王氏的窃权,这种事在西汉发生了好几轮了!刘彻本觉得这种事,百害而无一利,太后争权,皇帝的权力自然要受到打压和挤压,对政局很不利的。可是天幕这么一说,这种事还有点好处?
天幕这一说法,也让其他帝王们有了新的想法和思考:这种事,竟然对皇位和江山还有好处?初听觉得像瞎说八道,细想又觉得有些道理啊!
不仅是西汉,别朝也是如此,比如说唐朝,皇室斗争也是打破狗脑袋的那种,皇室死了一茬又一茬,但是出来的皇帝,质量也还可以,除了李隆基这种自己变异的狗东西,而且李隆基前期执政的能力,也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能力。后来气运衰了,就翻不出浪花来了。
那些平平淡淡传皇位的,反而皇帝都平平淡淡,没什么出彩的人。
玄烨听到这里,就又忍不住看了老四一眼,胤禛就是竞争中杀出来的,这点天幕也讲到过,虽然天幕只是蜻蜓点水般地点了一下,但玄烨知道自己的儿子们,都不是好应付的。胤禛杀出重围,不仅有运气和实力的成分,也因为他在这个过程中,看到了人心人性,见识到了鬼蜮伎俩。
而弘历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,他就是在胤禛铺好的路上,顺顺当当继位的,结果当皇帝就当成那个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