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的不学尽学坏爱新觉罗·弘历(26)
【可是,这个关键时期的皇帝弘历,他没能好好看看这个世界,没能发现所谓“天朝上国”的盛世下,那暗流涌动的危机。但是你说他完全没看世界,也不是的。明清时期,从欧洲来东亚的传教士和冒险者就不少,到了清朝康熙年,玄烨也亲自接见过传教士,甚至十分了解西方的科学发展水平,和莱布尼茨是笔友,学过代数等欧洲在文艺复兴运动后兴起的新学科和新知识。乾隆年间,弘历更是和法国的国王路易十六,成了很好的笔友,哪怕中法相隔千万里,哪怕一封信要几个月甚至是一年才能抵达,他们之间也互通信件达到了62封以上。】
【也正是因为如此,才越了解越让人气愤,这些清朝皇帝,明明嗅到了世界正在发生剧烈变化的气息,我们明明有机会和西方世界一样,有自己的工业革命,甚至是靠自己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,可是因为清朝统治者们的自高自大,因为他们对汉人防备甚深的做法,甚至宁愿好处都给外来侵略者,也不给汉人的行事方针,因为他们在国内造成的空虚、腐朽、撕裂的情况,导致中华民族这个傲立于世界千年的巨人,在如此重要的历史变革节点,成了一个任人欺压凌辱、攫取利益、敲骨吸髓的对象!】
【而修《四库全书》,只是弘历作为一个典型的清朝皇帝,做的毁国家根基、毁中华文明、毁民族未来的那么多事情中的一件而已。《四库全书》修成了《四库毁书》,怎么还有人腆着脸,说这是一项功绩?功绩在哪里?这件事对中华民族的影响,明明是弊大于利的,不应该被当做一个皇帝的功绩来吹嘘,这是颠倒是非的做法。】
【弘历在位时的乾隆年,确实是封建帝制最后的余晖,直到现在,还有许多人为粉饰他的所作所为,将他吹成一个功勋卓着、政绩斐然的皇帝。可是深入了解一下内情,稍微知道一些真相,事实就会将那些瞎洗地瞎吹嘘的人的脸打肿。这个时代,是真正的表面繁华富丽,内里一片朽烂衰败的阶段,这是历史难以扭转的趋势和走向,但弘历这种皇帝,非但没能为阻止事情往最坏的方向发展,而出一份力,反而是朝着摇摇欲坠的旧中国,狠狠踹了一脚的那个人。】
说起莱布尼茨,玄烨也是记忆犹新,他确实挺喜欢那些新鲜的东西,自己也学过,但他并未想过要推广开来,也未曾想过要将那些东西,应用到实际中去。他没想到,那些数学公式和计算方法,在实践中的作用那么大。
要问玄烨后悔吗?玄烨内心的感受,有些难以名状,但很显然,后悔的感觉并不强烈,说明他并不很后悔。
明白这一点后,玄烨心中生出了一股羞耻感,天幕已经如此直白地骂了祖孙两人的错误,可他作为一个清朝皇帝,却不那么后悔曾经的所作所为,因为他清楚地知道,他是大清的皇帝,是满清的皇帝,没有这个满,清也就不存在了。这就是清朝皇帝的处境,也是他们面对的难以解决的问题。
朱元璋听来听去,还是那个感觉:“这中原的天下,必须由汉人来坐。若是汉人做主,哪里会那般做贼心虚,不敢与外头有交流?那什么工业革命,咱们也能搞的吧?”
朱棣道:“既然天幕说咱们可以有,那应当是可以的。”
朱元璋微微叹了口气,语气有些低沉道:“依照天幕的意思,咱们大明,也没落后别人过,一到大清,就……”
“就一落千丈了。”朱棣接话道。
朱元璋点头:“不错。就像大户人家,表面上还光鲜着呢,内里亏空耗尽成什么样,谁也不知道。若是换做一个汉人王朝,也不至于跌落成那样。”
从天幕悲愤的语气中,可以听出那段历史,到底有多黑暗,有多痛苦。
朱棣看着自己写满字的纸张,道:“如今,我比之前有底气多了。父皇您瞧,这些都是对我们有借鉴意义的方法。”
朱元璋看了几眼,就让朱棣收起来:“这些事儿,要交给你和你的子孙们去做啦。”
“可是父皇,这提前敲鼓、做些牵头之事,还是需要您来做。”
朱棣心里可十分清楚,一些事,秉承着先皇的旨意,和现任皇帝自己搞的,说头就不一样,用先皇名头压人,可比直接讲道理要轻松容易得多。
朱棣自己想锐意进取,可是最近朱元璋对他的态度,让他慢慢地生出了一些孺慕之情,也想靠着父亲的荫恩,躲躲懒,省省事。
朱元璋也看出了他的心思,顿时一乐,指着他笑道:“你呀你,老四也开始学坏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