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点小说网 > 其他类型 > 朱元璋穿成了朱祁镇[历史直播] > 好的不学尽学坏爱新觉罗·弘历(8)

好的不学尽学坏爱新觉罗·弘历(8)(2 / 2)

赵匡胤略沉吟后,想起了自己到了赵构的皮囊里,知道的北宋时仁宗改革后的“乌台诗案”,那桩案子,虽没有杀头流放抄家之类的,但也贬谪了官员。因为被贬谪的人,写文写诗词都十分出色,天幕又提过唐宋八大家,赵匡胤便觉得这人怕是有一席之地的。

说起被贬谪的苏东坡,赵匡胤也觉得有些冤枉,以他在各地做的政绩,说明是个有才能之人,若得重用,必然是另一番田地。这样的“文字狱”,已经让赵匡胤觉得十分过分,不想在后朝,还有更过分的。

“帝王的平衡之术,便是拉一派打一派,清为外族势力入主中原,要收服中原的汉人,士子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群体,要收服这些人,抓些典型也是正常的。”赵匡胤解释道。

当然,赵匡胤也猜得到,天幕说了这一点,明明语气十分不善,充满着不满与批评,却并未深挖,与她往日的风格十分不同,想必是触及到了前面说的,不能提的敏感问题了。

李世民听到这里,心中虽有许多感慨,最后却只是幽幽地叹了口气,然后拿起酒壶,给自己倒了一杯酒。

李治看得出李世民心情不好,便没说话,也陪着饮了一杯。

虽然十分不喜天幕说的那些,可是那些事是千年以后才发生的,他们作为千年之前的人,对这事还真是无能为力。

嬴政和刘彻也有些被这个转折惊到,前面那么多话都夸赞这个皇帝,结果还是有不少做的不好的地方。

“果然,不能对后世的皇帝,寄多大希望。”刘彻道。

重农抑商、海禁这些事,他们前面就听过,所以不意外,也能理解皇帝为何这么做,只是最后的那个文字狱,让他们都有些猝不及防。

玄烨也没想到,老四胤禛在天幕那里,走的是李隆基的路子,前面一顿被夸,突然转折被骂。

对于胤禛实行的那些政策,玄烨是没有多大反感的,反而很理解儿子,重农抑商是历朝历代皇帝都做的事,不能只怪胤禛一人,海禁也是自明就有的政策,更何况到了清朝,海上倭寇更是频繁,不仅有倭奴国的,甚至还有不远万里从欧罗巴来的,不把海上路径管得严格一点,如何保证大清的安危?

至于文字狱,玄烨自己也搞过,他猜着,应该是胤禛搞得什么摊丁入亩、整顿吏治之类的事儿,让一些人坐不住了,所以那些人为了发泄不满,才写了诗词文章骂皇帝,还不许皇帝反击了么?

因此,在玄烨看来,胤禛这几条根本不算错,只是在皇帝的正常范围内罢了。

天幕这样骂,反而激起了玄烨对儿子的回护之心,让老四胤禛在他心中的地位,直接上升了不少。

李玉站在一旁,是战战兢兢的,天幕这样说先皇,甚至说大清“得国不正”,皇帝心中肯定是怒火滔天了吧?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,皇帝的表面功夫做的这样好了,所以让人看不出他有什么不满的。

李玉越来越佩服天幕上那个人了,直戳皇帝痛处还敢露脸!待天幕过后,估计又是一场血雨腥风了。

【总的来说,雍正是一个功过都有的皇帝,但他的政绩是明显大于他的错误的。而且对于所谓的清朝时的盛世,他的功劳与贡献也是最大的,但有些人,故意只说康乾盛世,将他这个中间出力最大的皇帝省略掉了,也不知道是什么居心。】

【很可惜的是,雍正帝胤禛虽然是个才能出众的皇帝,且有些前瞻性的眼光。可他也没有能挣脱时代的束缚,根本的出发点还是维护封建阶级的统治,没有看到时代的浪潮,是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,开始从农业为主的社会,转变成工商业为主的社会了。最后封建帝制的崩塌,是生产力促使生产关系必须发生转变,来适应新的发展阶段,是无法逆转的历史潮流。清朝的海禁、愚民等政策,是与这历史潮流对抗,最后自然是将华夏一族,拖进了百年耻辱的深渊。】

天幕再次提起百年耻辱,却让众帝王们有了全新的感觉。

原来,皇帝确实是会消失的,这不是人力能够阻止的,是发展的必然趋势,这令所有人都心有戚戚焉。清朝之所以翻了个大车,就是没认清这个事情。

雍正帝是个很值得了解的皇帝,篇幅有限,就不多说了,有兴趣的可以找资料了解,感觉他比他爹和他儿子更具有挖掘性,但可能太过于工作狂,而显得有些无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