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7年8月5日上午,京城市委会议室内气氛热烈。全息投影将星宁地产各项目的实时数据投射在会议桌上,不断跳动的税收增长曲线、能源输出数值与产业带动规模,让在座的领导们频频点头。沈知意的堂哥——市委书记林清远站在投影前,指着阿深市郊区的星宁社区模型:“各位,这个项目用一年时间实现的经济带动效应,相当于传统地产开发十年的成果。更重要的是,它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。”
市发改委主任推了推眼镜,看着手中的报告:“林书记,星宁社区的超导体光伏板年发电量达到了惊人的2.3亿度,不仅满足了自身需求,还向城市电网输送了1.5亿度清洁电力。这种绿色能源的大规模应用,对我们实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。”
“不仅如此。”市规划局局长调出卫星地图,“星宁在山城的项目带动了周边三个贫困县的经济发展。他们通过无土栽培技术培训当地农民,建立了农产品直供链,帮助两千多户家庭脱贫。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地产开发,而是一场惠及民生的科技革命。”
会议室内议论声此起彼伏,直到林清远抬起手示意安静:“沈知意的星宁地产,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——城市建设不应局限于钢筋水泥,更要成为科技创新与民生发展的载体。我提议,将星宁模式纳入京城未来五年的城市规划,在六环外打造一座‘未来科技城’。”
与此同时,沈知意站在京城六环外的待开发区域。脚下的土地空旷荒芜,远处却已能看到量子建造设备正在运输进场。她戴着智能眼镜,眼前浮现出第三代、第四代建筑的全息蓝图——那些建筑不再是单一的居住空间,而是集能源生产、生态循环、智能办公于一体的超级综合体。
“沈总,第三代建筑的设计方案已经完成。”技术总监的全息影像出现在她面前,手中托着一个旋转的建筑模型,“这栋楼将采用‘量子蜂巢’结构,不仅抗震性能提升300%,还能根据日照角度自动调整光伏板方向。更重要的是,它内置了垂直农业生态系统,整栋楼的蔬菜产量能满足三千人的日常需求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