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东或许没有这个心思,但现在没有,未来难道就没有吗?
对于一个帝国来说,只要产生了地缘冲突,出现了利益纷争,那现在和将来的战争,某种情况下是必然的。
哪怕像是宋辽一般,依靠缴纳岁币,称臣纳贡换来了百年和平,但真正的基础还是澶渊之盟前的一战,双方都明白,谁都打不过谁。
更何况如今的大明呢?
辽东展现出来的军事力量越强大,如今的大明就越要硬扛下去。
当传送门出现的那一刻,他们好似根本就没有退路了。
帝国的斗争,不能用现代国家的逻辑来理解,当出现的那一刻,便是鱼死网破的【零和博弈】
杨士奇上前附和:
“陛下,使者所言,蓝星融合,万国争霸之盛世,我等虽心向往之,却更叹息那波云诡谲的变化局势。”
“如此大争之世,我大明难道就真的要一味退缩吗?这辽东选择谈判,看似交易,实则是想要凭借那鞑靼瓦剌,展现实力让我大明白白交出科技罢了。
“难道,我们就要凭借这些恐吓,白白交出科技生产线吗?”
两人所言,大明一众臣子都跟着点头,一时间场中凝重的气氛,被浓烈的战意所取代。
既然事情已经发生,那么还不如一战。
而后,臣子主战,将帅请战。
一时间朝堂中群情激奋,竟然有人提议斩杀诸葛亮祭旗。
但这个王朝的两个主要掌权者都未曾发话,而是默默听着。
大国的逻辑绝对像不了小国的曲意逢迎。
臣子所说的非常有道理,但诸葛亮所说的也是个道理。
很多时候,作为一个近亿人口的庞大帝国掌权人,他们不能单单凭借热血行事,这一点,朱高炽做的比他老子要好。
朱棣望向了自己的太子,和从一开始到现在,几乎没有说话的好圣孙。
这位朱瞻基,有着朱棣的战争野性,却也继承了其父亲的稳重,他总能以最理智而又客观的时间,来看到一些东西。
历史上,宣宗继位之后放弃了很多东西。
先是北方被扩充的边境,将卫所南缩,然后就是现在的安南。
此外还有郑和下西洋的船队。
很多的东西,如果我们从后世的视角来看,好似是不明智的。
但代入到当时。
在无法达到对边境的消化情况下,放弃好似真的是最能节约成本的手段。
这位朱瞻基,不知道是明智,还是更为的理智呢?
无论如何,这一家子,好似都不如汉王一般,像是个莽夫。
诸葛亮说话了。
自关外消息传来之后,他没有说话,只是默默的听着,感受着。
不同观念的差距,让他在最开始,对大明产生了一些错误的偏差。
而到了现在,他或许更能够理解其中的深重。
诸葛亮很能够明白,大明从始至终好似都弄错了一个意思。
他们总是以本世界的世家,以大明国力强盛,科技先进,物产丰富的视角来看待一切。
无论是历史上多么赫赫有名的人物,却依然摆脱不了这个怪圈子。